牟林2019//2//28這部書的作者是一名以色列年輕人,牛津大學耶穌學院博士尤瓦爾.赫拉利。他是名副其實的博士,本書橫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人類學、生態學、政治學、文化學、心理學和數學,很少有不涉及的學科。這部書名為《人類簡史》但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歷史,它突出了一個“簡” 字——作者不去鋪陳人類歷史“是怎樣的”而是把歷史事件納入自己的認識框架,極力說明“為什么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作者選擇公認的人類史實來說明或證明自己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系列觀點,視野之廣闊、氣勢之恢弘,令人贊嘆。一.人類歷史發展的密鑰——虛擬的故事人類數百萬年的進化史,作者力求回答體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并不占優勢的智人為什么戰勝了尼安德特人等其它“人屬”成了最后的“成功者”登上食物鏈的頂峰。作者的意見是這一切起因于“認知革命”——一種會“編織虛構的故事的能力”。作者認為,這可能產生于一次基因突變改變了智人的大腦內部某種神經連接方式,他將它比喻成“吃了《圣經》里那顆知善惡樹的果實”。我認為,“虛構的故事”乃本書作者對人類社會發展“之所以這樣而不是那樣”的一大發現,其意義不亞于“商品”之于《資本論》。按作者的看法,“虛構的故事”可以把億萬的陌生人聯合起來做任何事,從此人類的活動便被賦予了某種意義,甚至一切和人類相關的事物幾乎都有了意義。最初,“虛構的故事”可能只是一些八卦、傳說、神話,后來發展到宗教教義、政治理想、經濟藍圖諸方面,成為人類連接“主體間”的最高效的粘合劑,這些“虛構的故事”即智人想象的現實和創造的行為模式就是“文化”的主要成分,文化一旦出現就無法停止改變和發展,就形成我們無法阻擋的“歷史”。正因如此,我認為他是一位唯物主義者和無神論者,而且還懂得辯證法,不管他是自覺地還是不自覺地這樣做。他說“除了人類共同的想象之外,這個宇宙根本就沒有神、沒有國家、沒有金錢、沒有人權、沒有法律、也沒有正義。”作者如此“簡捷”地揭示了宇宙的本質——沒有目的的存在,和人類的本質——一個偶然的存在。全書就是在這樣一個指導思想下寫的,由此衍生的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其它觀點充滿了對人類和宇宙的悲天憫人式的終極關懷,這才是本書的價值所在。如果智人在認知革命后給自己的活動賦予了意義,那么人類社會的每一個階段“進步”的“意義”又如何呢?在作者看來,“農業革命”雖然使得智人獲得了更強的生存能力,但是絕大多數的農民卻沒有過得比采集時代更好,他們不僅終日勞作,還得把絕大部分的勞動成果用來供養極少數的所謂社會精英——國王、官吏、騎士、藝術家、思想家等;資本主義的發展使社會財富達到空前的積累,但對廣大勞工、非洲黑奴、美洲和澳洲的原住民帶來卻是一場災難——殘酷的剝削、壓迫、奴役和種族滅絕。作者用了很大篇幅討論什么是“幸福”,羅列了不同意識形態下的幸福觀,但最終也沒有給出答案。“幸福”的確是迄今為止人類沒有思考明白的問題,或者它根本就沒有答案。作者“推人及物” 認為智人使環境惡化,是絕大部分動物滅絕或瀕臨滅絕元兇,即便是族群發展壯大的“很成功”的家畜家禽,其命運也及其悲慘——它們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完全被忽略。基于此,作者對智人的未來的描述表現出極大的不確定性,覺得智人的貪婪可能使得我們這一代成為“最后的智人”。但他也指出一線希望,即未來的幾近于神智慧生物畢竟是智人智慧的產物,或許通過他們智人的生命得以延續。按照這個邏輯,作者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無限可能。他認為,認知革命是一個偶然,農業革命也是,科學革命為何在歐洲發生也是。當下智人們又面臨多種選擇,何去何從可能也在某個偶然事件刺激下的一念之間。然而,我以為,這一串偶然的背后都有一種必然,那就是絕大多數人相信“虛擬的故事”所說的“幸福”:明天比今天更好或來世比今生更好或彼岸比此岸更好。二.虛擬故事的巨大陷阱——農業革命在第二部分作者繼續用“虛擬的故事”詮釋“農業革命”時期所發生的一切。他站在被剝削被和壓迫的占總人數90/%以上的農民階級的立場上說農業革命就是一場騙局——只是部分所謂的精英比以前過得好。他認為,農業革命的發生不見得是為了人類過得更好,或許是出于某種宗教的目的和少數人的偏好。他發現一些毫無實際用處的建筑可能是用于祭祀,圍著它的周邊有許多農業社會的遺跡。他甚至認為,農業革命就是一個奢侈生活的陷阱,廣大農民就是掉在陷阱里的人,農業革命還給人帶來了新的焦慮——未來怎么辦?他說整個社會都是“由想象所建構的秩序”《漢莫拉比》法典把人分成上等人、平民和奴隸是虛構的故事,后來的《獨立宣言》說人人平等、天賦人權也是。關鍵是大眾要相信“這都是神的意志或自然法則的規定”。他引用伏爾泰的話說“世界上本來并沒有神,但可別告訴我的仆人,免得他半夜偷偷地把我宰了。”他說,智人并沒有什么天生的權利,但別告訴黑猩猩,免得它半夜偷偷地把我宰了。他認為,人類沒有把社會秩序這類的東西像蜜蜂那樣刻在自己的基因里,只有用“虛擬的故事”去補充。他舉例說蜜蜂不需要律師,是因為不會有蜜蜂打算反抗什么蜂巢憲法,它們沒有清潔蜂是不是該有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的意識。人類必須通過努力才能維持由“虛擬的故事”建構的想象的秩序,否則就得崩潰。作者還提到,編制“虛擬的故事”的語言的重要性,其中一種語言叫數學語言。他說數學符號已經帶來革命性的文字系統,它似乎要反仆為主——用二進制程序語言制造的一種新的智能,有人預測這些人工智能有可能試圖消滅人類。在本部分他單列一章題目是《歷史從無正義》,這題目就是作者對“正義”的看法。他比較了《漢莫拉比法典》和《獨立宣言》,他說盡管《獨立宣言》把人人生而平等喊得震天響,其實它比《漢莫拉比法典》強不到哪里去,還是把人分成等級的,其中的“人人”指的是成年人男性白人。女人、黑人、印第安土著、奴隸是被排除在“人人”之外的。這種按照階級規定的“想象的秩序”必須通過加軍隊、法律還有宗教來維持。這種等級秩序產生了惡性循環,導致嚴重的文化偏見,比如種族歧視,比如父權制度。提到父權制度,他說,至少農業革命以來,幾乎世界各地都是男人占盡好處,他質疑的是:為什么這是普遍現象?他反駁了“肌肉理論”“流氓理論”對于比較迷惑人的“基因理論”,他也做了反駁。他認為造成這一切的還是他說的那個“虛構的故事”,但他似乎想說女性還受到“子宮的拖累“,但有沒有表述的很直白。不過,我認為這種看法未必正確。他可能把采集時代想象得過于美好。東西方文化中也有內似的說法,那遙遠的過去分成“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和“黑鐵時代”黃金時代相當于中國的炎黃時代。那時似乎人人平等,物資被公平分配,被譽為“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其實,那時的物質很匱乏,完全依賴自然,可以說朝不保夕。不知道下一回能否如愿采集到食物或捕獲到獵物。從發掘的人類遺體化石看,平均壽命不過二三十歲。什么幾百歲,那不過是傳說和神話。農業社會相比采集社會大大的提高了生產力,人類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自然規律,并獲得了一定的主動權。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使得社會財富的積累很豐富,正如作者所言,可以養的起軍隊、政府官員、文人、藝術家、思想家,就是證明。三.虛擬的故事的必然走向——融合統一本書第三部分沒有延續前兩部分“認知革命”和“農業革命”談其它什么革命,比如工業革命,而是大談《人類的融合統一》。他說,農業革命之后,維系社會秩序的虛構的故事也更為完整細致,人類從生到死都被虛構的故事圍繞,以特定的方式思考、行動、追求,遵守特定的規范。數百萬陌生人能遵守這種人造的而非天生的直覺——文化。然而文化是不斷流動的和融合的,他說公元前的一千年間出現了三種可能達到全球一家的概念的秩序:經濟上的貨幣、政治上的帝國和文化上的宗教。接下來他分章論述金錢、帝國和宗教。他認為,金錢正是有史以來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互信系統,不同文化的人不管意見如何相左,都不會和金錢過不去,它是“虛擬的故事”中最成功的故事,為了金錢陌生人可以合作做任何事。他總結了金錢的兩大原則:萬物可換,萬眾相信。他說,金錢的黑暗和冷酷也是顯而易見的,金錢極力想沖垮人類用榮譽、忠誠、道德和愛筑起的大壩,將世界變成無情的市場,但它還是敵不過刀劍的力量,戰爭常常使得這個世界重新洗牌。作者對帝國的看法倒是肯定多于否定。他說,帝國就是一種政治制度,它必須統治多個民族且有廣大地靈活的疆域,如大英帝國。帝國的政體也并非只能是專制,民主、共和亦可。他說,帝國才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原因,它像壓路機一樣夯平不同民族整合成新的群體。為此帝國常常動用慘烈的戰爭、奴役和屠殺手段,同時也建立新秩序、傳播新文化,例如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帝國編織的“虛擬的故事”關鍵話語是“我們是為你們好”“你們會成為我們”。作者認為統一是一種趨勢,就如古代中國即使分裂成小國的時候每個小國都把統一作為自己的愿景,而且統一總能實現。他說中國人、印度人、非洲人都在接受西方價值觀并以此要求與西方人享有平等的地位。他甚至說,世界帝國正在形成,統一全球的帝國的誕生已經為期不遠了。關于宗教,作者認為這是第三種統一世界的力量。他認為具有“普世特質”和“推廣特質”的宗教的作用在于利用“超人類的秩序”使得人類創建的政治體制和編制的法律制度有了某種自以為是的“合法性”。這是此前那些具有“區域特質”和“排他特質”的宗教做不到的。他認為,神的產生開始于人試圖同動物和植物進行溝通,所以最初出現的是泛神論。后來人覺得麻煩,就讓某些神負責一類事物,所謂多神論。再后來如人類部落總有首領一樣也應該有一個統領眾神的神,一神論誕生。而“超人類秩序”不僅來自眾神之神,也來自自然法則。所以他把宗教分為以神為信奉對象的如基督教、伊斯蘭教,以人為信奉對象的如佛教、儒教以及各種主義——資本主義、人文主義、社會主義、自由主義、共產主義甚至市場經濟運行規則都具有宗教意味,還有以自然法則為信奉對象,如科學。作者顯然持“泛宗教論”觀點。他對一神論宗教頗有負面評價,他認為古羅馬迫害基督教遠不及基督教教派之間的爭斗慘烈,僅天主教和新教的戰爭就使幾十萬教徒傷身,死于各種宗教沖突的人達數百萬之多。他還專門論述了“人文主義宗教”——崇拜人性。他把它分為三個派別:自由人文主義、社會人文主義和演化人文主義。這三者都在人類社會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作者想揭示歷史的某些必然性,但是他的確說明不了古羅馬帝國為何最終選擇基督教。他說歷史是一個“二級混沌系統”其進程受“預測”的干預,而不像天氣是不受天氣預報的干擾的一級混沌系統。解釋不清楚歷史為何做這樣的選擇,但他肯定地說“絕不是為了人類的利益”。因為不同文化對“利益”有不同解讀,就如對“善”的解讀一樣。他說,有種說法把文化與人的關系看成寄生蟲與宿主的關系。他說,公元1500年前歷史做了一個重大選擇,不僅改變了人類的命運還改變了地球的命運,這個選擇就是“科學革命”。為什么有這樣的選擇?為什么發生在歐洲?為什么不晚兩百年?不得而知。對作者的這一段論述,我倒是比較同意他的觀點。尤其贊賞他站在受壓迫、受剝削的廣大勞動者的立場上,對那些強盜、奴隸販子、掠奪者、種族滅絕者進行了無情的鞭韃。包括在第二部分里也提出了誰創造歷史的問題,他有些憤怒的指出歷史只記住了那些按中國人的說法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故事,而遺忘了歷史的真正創造者人民。但他也隱約地辯證地肯定社會精英們對社會的貢獻尤其是對歷史發展方向的影響。也許這就是歷史本身的某種表征的規律——“人民創造歷史“的道理被隱藏起來,只有哲學家才能認識到它。至于他說的統一帝國,或許只是作者的一種愿望或期待。在下一部分里作者似乎對智人的未來并不那么樂觀。四.虛擬故事中的實在故事——科學革命他說,人類歷史上有過三次革命,這第三次就是“科學革命”。在他400頁的書中,第四部分《科學革命》所占篇幅占百分之四十二。我認為,按作者的意思,人類最成功的虛構的故事是帝國、宗教和金錢。最不虛構的虛構的故事是科學——科學以實證的方式讓人們相信人是可以掌握和利用自然規律的。人類很想了解世界,但很長一段時間人類是依靠解讀先知或圣人的話語獲得知識,在《圣經》、《佛經》里或《論語》里找答案。后來人們發現這遠遠不夠,面對客觀世界人類知道的太少了。現代科學和先前的知識體系不同在于: 承認自己無知,以觀察和數學為中心,取得新能力。發展科學理論還不夠,科學必須和技術結合。最近500年,人類依靠科學技術創造的產品和財富積累讓人類自己都驚嘆不已。他講到人類關于“進步”的認識,農業社會末期,人類認為不可能再進步了,甚至可能倒退。或寄希望于出現某一個救世主解決人類面臨的一切問題——貧困、疾病、戰爭、饑荒和死亡,而科學告訴人們所有這些問題都是無知造成的,而非人類的宿命。他列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被認為為神的怒吼的閃電,科學家富蘭克林證實它只是一道電流并發明了避雷針,這件事對神學家刺激是很大的。一個是貧窮被認為是窮人的宿命,而當下依靠科技力量已經基本上解決“生物性貧窮”,“社會性貧窮”也正在解決,現在的新問題是“胖死的比餓死的概率更高”。對于死亡,作者認為科學技術也正在和死神搏斗,人類的平均壽命的確在拉長。持現代的各種“主義”的人們對宗教宣揚的來世、彼岸、天堂不再感興趣,而是相信打敗死亡的吉爾伽美什計劃很有可能成功。作者深刻地揭示了科學和非科學/(宗教、帝國、資本/)的關系。他說要維持那個想象的秩序,必須采用非科學的做法——宣稱這就是絕對真理,這也包括科學的信條——收集各種實證觀察并以數學工具整理——對科學研究方法的信任幾乎成了類似宗教的信仰,甚至一定程度上也取代了對絕對真理的信念。知識和技術結合,不斷證實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戰,更顯示出知識的力量,德軍面對盟軍的攻勢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他們的科學家能生產出奇跡般的新武器,結束這場戰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當時最新的科技成果——原子彈爆發的威力。不管是帝國還是資本家都相信投資科學技術可以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利益,以至于宗教團體也希望科學技術能證明它們的神的存在。科學技術正是依靠帝國和資本家的投資而不斷發展的,這幾乎是一種正向循環的共生的關系。現代國家和大型企業沒有不愿意把大把的金錢投向研究機構和大學的實驗室的,作者把投資者稱為科學的“恩客”。作者開辟了一個專章講《科學與帝國的聯姻》,其中描述了英國皇家學會和皇家海軍不惜巨資派出科學家去觀察金星凌日的故事,其中不僅是天文學家,還有地理、生物、氣象等科學家。不超過200年以前,皇帝、文人還是商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尤其是在中國,其實當時中國的實力并不差。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可惜中國皇帝對歐洲帝國感興趣的東西不感興趣。一直到資本主義制度和工業革命登場,科學、產業、軍事技術才開始了水乳交融的關系,從此世界全然改觀。這就是科學革命發生在歐洲而不是中國的原因,我以為作者只說到表面的原因。本書《資本主義教條》一章中的教條就是信貸——這是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農業社會的帝國沒有充分意識到的金錢的潛在功能——未來的信用。相信明天比今天更好,所以敢于預支未來,結果使得蛋糕不斷變大,現代資本主義經濟高速成長。第二個資本主義的教條就是“自由經濟”,不過連資本主義國家也不再相信它,美國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和控制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自由經濟”只是它掠奪世界資源的借口。五.不再虛擬的故事——最后的感受我開頭說“他是一位唯物主義者和無神論者,而且還懂得辯證法,不管他是自覺地還是不自覺地這樣做“。從他的”虛擬故事“的說法就可以看出他的確是唯物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但對他的”懂得辯證法“我還是有保留的,傾向他是”不自覺地這樣做“的。他的”虛擬的故事“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釋”人類歷史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但不徹底。所以作者用“偶然事件的刺激所引起”來補充。好像沒有如他所愿地揭示某種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性”。地球的確是宇宙空間中的一個“偶然”存在。但只要出現和地球一樣的條件,生命的出現是必然的,只是遲與早的問題。生命一旦產生,它就會按照前所未有的自己的規律演化,所謂規律就是物種的“生命動力”——“千方百計”地讓自己的種群生存下去并發展壯大。為此,它不斷改變自己的內部結構和生存策略以適應環境,所以發展出多種多樣的生物形態。在其發展過程中,神經系統的發展尤為重要。所謂“高級動物”“低級動物”就是根據照神經系統的功能強弱賦予其稱謂的。神經中樞和大腦的出現是重要的標志,發展到人類就具有了思考能力——運用語言“編織虛擬的故事”的能力。但這絕不是如“吃了智慧果”一樣從某一個時刻突然開始。所謂“認知革命”沒有一個時刻界限,只會有一個時間界限,比如某個一萬年。這是數百萬年的量變引起的質變,這個量就是勞動量——為了果腹和取暖,需要使用工具、制造工具,而這種勞動又是需要集體合作,進而需要彼此交流,由此語言產生并復雜起來。我們的敘述必須按一定順序,但實際上這幾種情況是混雜在一起發生的。邏輯上講是“生命的動力”——這里表現為欲望和需求的刺激,產生勞動的需要、交流的需要,這些需要有刺激神經系統發展,良性循環便有了所謂“認知革命”,即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知革命”是量變引起的質變。至于后來的農業革命和科學革命的發生,背后的推動還是“生命的動力”。唯物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人類進入“認知革命”后,就是以作者說的“虛擬的故事為表現的”文化“產生了,人類文化一旦產生,它又按照前所未有的它自己的規律發展,這時”生命的動力“本質未變,但去內涵豐富很多,表現形態也呈現多樣性。有一個詞作者抓得很好,它就是”幸福“——生命的動力表現為人類對幸福的追求。但正如作者所言,不同的人對幸福的理解和解讀是不同的,所以追求的方式也是千差萬別的,這就導致了”偶然性“,這種偶然性表現為編織不同的”虛擬的故事“。然而,按照作者的敘述,“虛擬的故事”最后有歸結為四大類:金錢、帝國、宗教和科學,這四者只有科學是”不再虛擬的虛擬故事“。這種歸結本身就說明人類文化的發展,即”人類歷史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看起來層出不窮的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人類社會發展(文化的、歷史的)的規律。作者之所以敢大膽預言人類終將融合統一,也是基于對規律的某種把握。在上面所說的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或必然性的規定下,這四個最后的“虛擬的故事”還必須繼續演繹下去。人類為了追求幸福,逐步認識到需要維持“虛擬的故事”編織的那個“想象中的秩序”,那就離不開“帝國”。帝國需要把所有人團結在一個目標下,就必須依靠宗教和金錢。以金錢所量化的財富要充分積累,必須依靠實實在在的科學技術。“科學革命”一旦發生,它也會按照前所未有的它自己的規律發展,推動它的還是那個“生命動力”,只是人們按照科學的思維來理解和解讀“生命動力”罷了。人們堅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利用它可以創造任何人類需要的“財富”。人們堅信運用科學的方法可以揭示宇宙和人類的奧秘,把握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人們堅信科學會使得帝國更強大、物質更豐富、生活更幸福。人們堅信萬事萬物即便是“帝國”“金錢”“宗教“和“科學”本身都可以納入科學的研究范疇。人們最終會把“幸福“定義為”追求科學是真理“本身。于是按照作者的”泛宗教“觀點,科學本身成為宗教,“依靠實驗觀察和數學推演可以知道一切”“宇宙規律最終不過就是幾個數學公式”成為宗教信條。所以作者擔心物極必反,科學是不是會成為人類的最后的殺手。按照作者的思路,我這里可以補充一點:科學革命最終將導致“智能革命”,它是“認知革命“在更高層次上的“回歸”,符合人類社會“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客觀規律。智能革命可能造就新一代人類,也許那就是“智人”的自然延續或新的存在形式,沒有必要為此而恐慌。上帝的存在是人類最大的“科幻故事”,科學的進步最終會使得人類實現“從動物走到上帝”的夙愿,上帝從人類創造的虛擬故事中走向人類創造的實在的上帝——人類自己。

1.避噪聲老年人倘若長時間接觸機器轟鳴、車輛喧鬧、人聲喧嘩等各種噪聲,會使原本開始衰退的聽覺更容易疲勞,導致內耳的微細血管常處于痙攣狀態,內耳供血減少,聽力急劇減退,甚至引發噪聲性耳聾。因此,盡量避免或減少噪聲的干擾,是老年人保護聽力的首要一條。2.戒挖掏經常用耳勺、火柴棒掏挖耳朵,容易碰傷耳道,引起感染、發炎,還可能弄壞耳膜。耳道奇癢難受時,可以用棉簽蘸少許酒精或甘油輕擦耳道,亦可內服維生素B、維生素C和魚肝油。3.慎用藥應盡量避免應用耳毒性藥物,如慶大霉素、鏈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因為老年人解毒排泄功能低,應用這些藥物容易引起耳中毒而損害聽力。4.常按摩按摩耳垂前后的翳風穴(在耳垂與耳后高骨之間的凹陷中)和聽會穴(在耳屏前下方,下頜關節突后緣之凹陷處),可以增加內耳的血液循環,有保護聽力的作用。宜每日早晚各按摩1次,每次5~10分鐘,長期堅持即可見效。5.熄肝火老年人如經常處于急躁、惱怒的狀態中,會導致體內植物神經失去正常的調節功能,使內耳器官發生缺血、水腫和聽覺神經營養障礙,這樣就可能出現聽力銳減或發生耳聾。所以老年人應盡量使自己保持輕松愉快的良好心境。6.多補腎中醫認為,腎開竅于耳,聽力的衰退與腎虛有著密切的關系。故老年人要多服用一些補腎的藥物,加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龜齡丸等常吃核桃粥、芝麻粥、花生粥、豬腎粥等食物,對保護聽力頗有裨益。老人吃什么能保護耳朵1.鐵元素食物注意鐵元素的補充,能有效地預防耳鳴、耳聾的發生。含鐵豐富的食品主要有紫菜、蝦皮、海蜇皮、黑木耳、黑豆、黑芝麻、香菜、黃花菜等。2.鋅元素食物鋅雖然在體內含量很小,但其作用很大。每天要保證攝入15毫克鋅,這樣才能維持體內鋅元素的平衡。含鋅豐富的食物有動物肝臟、粗糧、堅果、蛋類、海參、牡蠣等。3.維生素食物維生素C、維生素E有提高人體歧化酶的作用,促進氧氣的利用,改善末梢的血流量,能起到保護內耳的作用。這些元素主要含在各種綠色蔬菜和柑桔、核桃、花生中,只要平時常吃就行。維生素D能促進人體對鈣的吸收,醫學研究發現,很多患耳鳴、耳鳴的中老年人,與血中鈣的缺乏有密切關系。這類元素主要含在動物肝臟、蛋類、蘑菇、銀耳中。4.補腎的食物中醫認為,腎開竅于耳,聽力的衰退與腎虛有著密切的關系。故可常喝核桃粥、芝麻粥、花生粥、豬腎粥等,對于保護聽力頗有裨益。

WED989VI458EMLOEF44EF8EF


國際書展探索頻道雜誌彰化哪裡訂國際書展TIME雜誌高雄哪裡訂科學人新客戶訂購價2020年親子天下哪裡訂便宜
國際書展TIME雜誌苗栗哪裡訂 2020年商業周刊新客戶訂購價 今周刊訂閱,免費送THOMASON高音質線控耳機?time數位版、英文精裝書? 國際書展時代雜誌新竹哪裡訂 國際書展美國時代雜誌彰化哪裡訂 time時代雜誌,最便宜價格?訂閱50期,竟只要? 商管財經雜誌新竹哪裡訂 國際書展時代雜誌南投哪裡訂 今周刊 師生優惠價2800?老闆經理人必讀? 2020年Forbes台中哪裡訂 探索頻道雜誌怎麼訂閱最便宜 富比士雜誌,要怎麼讀才不會有壓力? 閱讀英文雜誌學英文的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qmb6cyov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